《封神》海市蜃楼般的虚假繁荣

《封神》海市蜃楼般的虚假繁荣

神秘黑猫 2024-10-05 热点 1 次浏览 0个评论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截至7月26日,暑期档总票房已突破110亿元。虽然观众观影热情高涨,但今年暑期档投资最高的国产大片《封神:朝歌风云》却面临着可能无法回本的窘境。然而与之相悖的是,它的评分却一路攀升,在豆瓣18.7万人给出了7.7分,已经优于近些年的大部分国产电影。但是这部片子在网络上的评价却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作为一个原著党,我要从电影的可看性、编剧对于原著的悖离以及商业价值与市场导向三个方面来谈谈这部片子。 电影的可看性:剧情与人物缺乏张力

一部电影的可看性有很多方面,但是它却与影片的宣传炒作、市场营销是不成正比的,而是与作品本身质量直接挂钩,是制作团队水平高低的最好写照。在影片中,张力冲突的表现手段和途径是多样的,产生效果也是最为直观和明显的。在所有的优秀影片中,故事情节结构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种形态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基本规律,观众对影片的欣赏也应该在这种规律范围内进行。比如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这类影片,它本身的结构形式就是淡化情节之间因果关系,然而有人却用情节化结构的要求批评其结构散乱不集中。用某种结构形态的规律去要求另一种结构形态的作品,必然会产生偏差。

《封神》海市蜃楼般的虚假繁荣

但是,我还是要指出,《封神:朝歌风云》的情节设置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出现了致命性的硬伤。在影片中极为重要的一幕,是四方诸侯聚会之时,仅凭姬昌的占卜就毫无根据的准备谋反,然后又被质子姬发撞破因此事情败露,由此引发出本片中四位质子当朝弑父的小高潮。在此我十分不理解的是,纣王殷寿如此介意自己被安上弑父夺位的罪名,怎么又会允许四位质子上演弑父夺位的惨剧。而这种情节结构不但没有引导人去深层次地发掘这种设置的内在哲理性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反而会让人产生一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闹剧感。

《封神》海市蜃楼般的虚假繁荣
人物塑造毫无特点极其失败

人物形象是通常也电影作品的核心之一,人物性格的独特创造和表现会决定一部电影作品的成败。人物性格的矛盾张力是一部电影作品的最大看点。《封神:朝歌风云》中的人物性格缺乏张力,也是可看性下降的重要原因。比如姜子牙这个人物的设置,一方面他在昆仑诸位仙人谈论天下风云变幻之时主动要求承担持封神榜下山,解救苍生这一任务,却对纣王役使大量民夫修建祭天台这一残暴行为无动于衷,仅仅对纣王杀掉身边内侍表示震惊,十分背离最初的人物动机与设定。此外姜子牙在影片中变成了一个无智慧、无仙术的山野匹夫,煽动四大诸侯作乱意图以殷郊取纣王而代之,如此毫无特长的设定却还要让姜子牙在磻溪钓鱼隐居以等待姬昌出现,是不合常理的,会让观众陷入一种逻辑性困惑中。 通观全片,可以看出在情节设置方面,《封神:朝歌风云》是用了心思的,所以给了观众不少眼前一亮的环节。但是,类似姜王后被杀、比干剖心之类的部分情节处理都过于简单、过于幼稚了,淡化了电影艺术对于真实的追求,多处情节和人物的设置刻意处理的痕迹过重,没有形成合力反倒使得故事的拼凑感大过了整体的完整性,造成了情节结构的断裂,大大降低了冲突张力,降低了整体的可看性。 对于原著的悖离:逻辑混乱缺乏条理

看完《封神:朝歌风云》之后,我想送给本片编剧冉平和他女儿冉甲男一句话:“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很明显,近年来影视作品原创力的匮乏非常明显,许多所谓原创的作品(片头出现xx作品字样)其实并没有原创力。因为很多数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首先不是来自文化需要,而是经济需要,正是由于名著的跨时代影响和丰厚内容,为改编减少了经济风险,为影视项目提供了引人关注的营销概念。这一点,在好莱坞重拍、翻拍、续集、系列化蔚然成风的影视创作和生产现象中,也得到了印证。 《电影艺术词典》中提到:“忠实性和创造性相结合是改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原著提供的内容是改编的基础,并且决定与影响着改编艺术再创造的方向和性质,严格意义的改编,首先必须尊重原作。”在阅读小说时,由于根本不存在任何实体,只是通过词语到头脑的映射,每个读者在脑海中创造出来的关于英雄形象、战争场面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但是在电影中,其呈现出来的故事画面对所有人都是确定的。因此在针对名著改编的过程中,可以创新也可以取长补短,但是作为影片的灵魂,编剧主体性的发挥是有边界的,他不能随意改变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主旨,不能改变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基本定性。 我们不可否认《封神演义》原著成书时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书中所阐述的宿命论和封建正统以及三纲五常的思想在今天看来已经非常落后。但是其中许多章节的起承转合,戏剧冲突的设定也非常优秀。如姜皇后被设计残杀的冤屈悲痛、比干被逼剖心的无奈、文王被迫食子肉的隐忍悲愤等文字叙述充满张力,使读者沉浸其中备受感染。

《封神》海市蜃楼般的虚假繁荣

例如姜王后之死与二王子逃脱这四个章节,由纣王无道——王后谏言——妲己设计——费仲陷害——王后受刑——王子落难——商容自尽等一系列故事情节构成,其中引出多个主线及支线人物,环环相扣的同时又把纣王残暴绝情、妲己阴险奸诈、黄飞虎及商容等大臣忠心耿耿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在《封神:朝歌风云》里的逻辑却非常拧巴,姜王后因为自己哥哥密谋造反被杀,前来质问纣王,却又将诸多因由归咎于妲己身上,意图刺杀妲己反而却被其刺死。

《封神》海市蜃楼般的虚假繁荣

而在比干剖心环节,原著也是王叔亚相比干火烧狐狸巢穴引发妲己嫉恨,在纣王面前装病声称要吃比干七窍玲珑心才能治病,于是比干被害身亡。电影里却是比干在殷郊出事(误伤纣王)后,窝藏犯了刺王罪的太子。然后与姜子牙设计引纣王和妲己现形,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自己剖心让妲己吃下。甚至在大商宗庙祭祖的时候,竟然敢抚摸姐己的脸,说着“如此尤物”这是哪里是长辈和臣子能对王妃说的话?原著里黄飞虎的妻子可是喊着“君不见臣妻,礼也”自杀的。而比干另一个惊人举动,是纣王问“你怎么知道她是狐妖”时,他的第一句回复是“把她杀了就知道她是不是狐妖了”,此时纣王的回复却没什么毛病,她若不是狐妖岂不是冤杀美人!这一段可以说毫无逻辑可言。

《封神》海市蜃楼般的虚假繁荣

另外原著中伯邑考身亡,是姬昌被囚禁羑里七年之后,伯邑考去朝歌进贡赎罪,在朝歌被妲己看中想勾引而不成,于是挑拨陷害,伯邑考被万刃分尸做成肉饼后送文王吃下。而影片中既没有表现出姬昌被囚禁七年之久(整体影片的时间线都很BUG,看上去全片时间线超不过一年,)也没有任何原因,就被杀了,仅仅是伯邑考自己说,愿意替父亲去死。 偏重几位重要人物的死亡,没有前因,全靠自己往上送,真的应了姜子牙说的那句话:福祸无门,唯己自招。 用以往的经验看,《封神演义》的改编,可以从武王伐纣,以有道伐无道的反抗性叙事角度去写,也可以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对宿命的抗争角度去写,还可以从拯救天下苍生的对抗恶势力的道德叙事角度去写,然而在《封神:朝歌风云》里什么都没有体现,影片的一些看上去颠覆式的改写不仅没有再现原著的核心精神,而且也没有进行新的意义建构,只是单纯的变成了服化道特效视觉符号的拼贴。 商业价值与市场导向:票房低迷难以为继

影视作品的生存和发展,会受制于大众文化市场。电影出品方为了迎合观众,在故事背景上添加了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情节要素,是名著改编过程中允许的,也是一种符合市场的经济行为。而且由于现在大众文化的传播特性,观众开始厌倦于长篇说教,更加喜欢文学作品最为高潮和情节最为跌宕的片段,而影视作品也为了商业利益必然要迎合观众的口味。所以许多导演或者干脆摒弃原着,只是借原著之名进行“改编”像《影》《赤壁》(改编自《三国演义》)、《西游降魔篇》《西游伏妖篇》(改编自《西游记》)《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改编自《封神演义》)等将文学经典“碎片化”的电影层出不穷。编剧选取经典中具有冲突性的片段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依据某个片段和人物进行大话、演义,将某个片段加以突出,而不是展现整部作品。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再追求一部完整的作品,而是热衷于直接抓住事件最高潮的部分,文学经典在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必然会被截取成片段,呈现“碎片化”趋势。

《封神》海市蜃楼般的虚假繁荣

然而自《封神:朝歌风云》开始,乌尔善采取《指环王》套拍的模式,意图将原著以三部曲的形式整体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样就存在一种风险,如果第一部的口碑和票房均不理想,很容易导致后面的作品流产(参考《七剑》)。所以导演在选择名著改编的时候,我相信他必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源于经济驱动的动机,当然这个动机本身未必不正当,但是关键在于这种利益需要与当代观众的精神需要合拍,在于经济驱动所带来的创作生产方式是否与经典艺术的风格融合,这才是票房和口碑双赢的关键。此前片方曾公开过一个数字,《封神》三部的制作成本高达30亿,平均一部10亿。如果按照平均一部10亿成本计算,《封神:朝歌风云》39%的分账,加上宣发费用,票房要达到30亿才有可能回本。然而上映一周了,电影票房才6亿多,接下来将面对强劲对手《热烈》,不用说30亿,甚至20亿都有难度了,按照预测的分账票房也仅有8.8亿左右,甚至不能覆盖不到第一部的成本,如此说来后面两部的制作也就遥遥无期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重庆中青假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封神》海市蜃楼般的虚假繁荣》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